近期本土疫情多點頻發,對部分企業生產經營、供應鏈穩定產生了較大的壓力。
疫情持續高位運行,波及范圍進一步擴大,長三角的外貿供應鏈也因此經受著不斷加強的影響。
港口、船舶、集卡司機以及生產工廠,構成了外貿出口行業的物流供應鏈。連日來,第一財經記者調查發現,當前長三角的港口均封閉閉環運營,但在各地嚴格且存在差異化的防控措施下,集卡司機的運輸較多受限,進而出現了港口集裝箱減少,船舶艙位空缺,甚至在沒裝滿集裝箱的情況下駛離港口等現象。
4月13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表示,近期本土疫情多點頻發,對部分企業生產經營、供應鏈穩定產生了較大的壓力。“至于對外貿的影響,我們也一直保持密切的關注。”
陸路物流:集卡司機短缺
長期在寧波港從事拖車物流運營的小楊,車隊有40多臺半掛車,從業幾年,目前的行情讓他頗為疲憊。“現在車隊有12臺車被封控住了,司機有的被隔離了,有的被堵在高速路口,無法正常跑運輸,目前還有30多臺車可以正常運營。”
小楊的車隊現在還在正常接單,只是拖車運費漲了,目前普遍上漲1~2倍,視城市和距離不同有差異。“一方面是因為油價上漲,另一方面是因為疫情導致交通擁堵,平均每單的耗時時間要比過去更長。”小楊說,各地防疫要求不一樣,防疫政策又是動態調整,有時候今天走某條高速還是通暢,到了下午或者次日返回可能就暫時不允許通行。“司機師傅無法及時提前獲悉。”
按照正常的出貨流程,過去集卡司機需要在港口提空柜,前往目的地工廠裝貨,繼而再運輸至港口內還重柜。這樣一個流程,基本可以在一天或兩天內完成。
但現在,“集卡司機一旦被卡住,這個提還柜業務操作,可能要一周或者更長的時間。”長帆物流副總裁曹靜波說,集卡車出去之后,如果無法及時回來,整個貨代以及承運人在內的一連串組織運作都會受到影響。
“現在很多的地方防疫政策不一,說不定在某一個地方的檢查卡點,可能就被卡住了。”曹靜波說,比如貨車司機行程碼帶“星號”或者“去過中高風險地區”,有些地方在沒有針對于集卡司機有一個特殊疫情防控的通道或管理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會被卡住。
擁堵、防控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是集卡司機的運力短缺。“現在找一輛集裝箱拖車,裝一個柜子的貨物,需要比平常多花三四倍的精力。”4月11日,歐洲某國的船公司駐華銷售業務代表皮特胡在寧波港附近的居住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據皮特胡介紹,精力主要是花在找集卡司機的環節。4月8日,皮特胡計劃安排客戶到寧波港提空箱,去溫州客戶的工廠裝柜,待裝完貨物之后,直接送去義烏的貨柜堆場趕火車運輸。
但當天,溫州發布了新的防疫政策。
“溫州發布”官方微信公眾號4月8日消息,當前,針對市外貨車及貨車司機的管理,嚴格落實抵溫必檢等防疫規定,分類實施健康管理,落實6小時內單人單管的核酸采樣,進行封閉式管理;嚴格執行測體溫、查驗溫州防疫碼和24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核酸采樣,再由處置點落實抗原檢測、簽訂承諾書后,由屬地落實相應管控措施等。
“外來司機如果從寧波北侖港過去,將面臨隔離等措施。”皮特胡說,要找到愿意去溫州出貨的集卡司機,頗為費勁。
“現在司機去北侖港口提空箱,都要24小時核酸陰性證明。”皮特胡說,但核酸檢測最快也要4~6小時出結果,有時候結果也不一定及時上傳,這就很麻煩。
多位貨代以及航運界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在長三角地區,集卡司機的運力十分緊缺,“去杭州、溫州等地裝柜,司機都不愿意去,怕去了之后,就直接被隔離了。”
而一旦隔離,意味著司機半個月基本上就沒有收入了。
即使提到了貨,由于目的地工廠倉庫到港口碼頭仍有一段較長的距離,有時候甚至要跨市或者跨省,所以,能否保證貨物正常運送至港口,也是一件較為麻煩的事情。
一位航運界人士表示,也不能一味抱怨地方對集卡司機的嚴格管控。“當前我國疫情發展仍處于高位,涉及地區范圍持續增大,跨省流動的貨車司機等人員容易造成疫情傳播。”
事實上,多地發布的疫情信息也顯示了貨車司機的感染風險。由于貨車司機奔波于不同城市,接觸面廣、流動性大,工作強度大,感染風險也大于一般人群。
陸改水:缺少空箱
因為集裝箱卡車跨省貨運不暢,公路運輸存在堵點,水路運輸成為一個替代方案。
4月11日,上海港與太倉港發布了《滬太兩港關于合理提升水路保供保暢能力的通告》(下稱《通告》),開辟周邊企業貨物經太倉港轉運進入上海港的綠色通道。
《通告》表示,上海上港長江多式聯運有限公司、上海港太倉服務中心、太倉港太申快航服務平臺將在確保27條穿巴運力基礎上,根據需要及時增加運力或對外采購艙位。集裝箱抵達太倉港后,須48小時內完成外高橋、黃浦江港區的轉運任務,60小時內完成洋山港區的轉運任務。
3月中旬,華東一家大型港口集團就宣布推出“集裝箱陸改水”服務,緩解因疫情影響造成的港口公路運輸資源緊缺的壓力,該服務涵蓋這家大型港口部分碼頭至長江及長三角區域相關港口。
在太倉港從事貨代運輸的李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于當地疫情防控政策,外地很少有適合的外地集卡車輛能夠進入該市。目前太倉港實行封閉式管理,港區內的很多集裝箱,都是通過駁船,從周邊港口水路駛入。
“最近散裝船的包船業務特別火爆,通過駁船運輸過來的貨物越來越多。”李東表示。事實上,太倉港與很多大型船公司都簽訂有協議,可以通過駁船中轉出口。
據江蘇太倉港口管理委員會官方網站最近更新的一則4月7日的消息稱,近期,通過加大“陸改水”,太倉港全力暢通滬太水上高速通道,緩解因大量貨車司機來蘇帶來的防疫壓力,“3月份以來,滬太雙方持續加大船舶運力投入,加密航次150個。3月份,太倉港至洋山港水上快線累計運營219個航次、運輸集裝箱3.61萬標箱。”
疫情以來,長期在上海從事貨代貿易的Andy一直封控在家,他前幾天剛做完幾單貨物出口生意。據他介紹,“陸改水”雖然可以緩解一定的出口運輸壓力,但太倉、南通等地的港口較小,船公司的集裝箱存在短缺。
在航運業,空集裝箱被視為一把“鑰匙”,是一切業務的基礎。但是,目前“陸改水”的模式之下,許多船公司在一些小型港口并沒有太多集裝箱,因此空柜也需要通過小型駁船運至太倉港。
“調空箱并不是隨時能夠調過去,需要長時間等待。我們上周剛送了一些貨物到太倉,當地司機跟我們加收了一天的押車費,因為司機也要在當地坐等。”Andy說,目前的押車費行情是1500元/天,而之前最多不超過1000元/天。
出貨:艙位可能裝不滿
據皮特胡介紹,往年春節后大概兩三個禮拜(3月中旬左右),出貨量就會恢復到春節前高峰的七八成,“但今年一直到3月下旬出口量才緩慢恢復,現在又遇到疫情的疊加影響。”
皮特胡說,目前一些船舶的裝載率沒有之前那么高,也有并未裝滿就直接駛離港口的情況。如果疫情持續且物流沒有改善的話,這種現象肯定也會持續。
由此,賣艙位的貨代企業業務量也出現下滑。最近,長期經營貨代物流的曹靜波也感覺到一絲“涼意”。
曹靜波所在的長帆國際物流是專業從事第三方全球綜合物流服務的運營商,公司業務范圍涉及海運、空運、多式聯運、保稅區物流、供應鏈方案設計、報關報檢、供應鏈金融、跨境電商等專業領域,在寧波、南京、合肥等地區都設立有分公司。
“這是不可控的業務量下滑。”曹靜波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3月下旬到4月份開始至今,疫情高發地區的許多物資倉庫都在不斷尋找大貨車司機,以確保供應民生的物資運輸,連它們都存在一定的困難,更何況是跑外貿物流運輸的大型集卡車。
船公司和貨代企業業務下降的背后,是國內的生產工廠以及企業正在減少或者延遲出貨。
皮特胡表示,目前長三角地區的工廠正在減少出貨,此前俄烏沖突導致生產成本上升,特別是原油價格上漲,使得國內的很多工廠在大量訂單涌入的情況之下也難以承接,“原材料成本太高是吃不消的,他們寧愿減少出貨量,哪怕不出貨,也不能虧本運營。”
曹靜波表示,中國現在確實也有一些大筆訂單正在運往國外,比如像一些家電巨頭,以及各細分行業的頭部企業仍在持續出口,但是很多中小型貿易公司,在獲取訂單方面就不如之前來的快。”3月下旬至今,去歐洲、美國的貨物數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少了很多。”
曹靜波表示,目前長三角的很多工廠并不是按照原有的固定計劃出貨。“只要企業能夠正常生產或者出貨,我們還是能夠幫他們安排出貨,但是企業因為受疫情影響,包括工人短缺、原材料運輸受阻等,導致工廠生產出貨計劃推遲,減少了生產訂單的交付。”
目前,位于華東的港口目前仍處于正常的運轉狀態。“只是受制于疫情,港口的運轉效率沒有過去那么高,包括過去長期選擇貨物量較大港口碼頭出貨的一些工廠以及承運人,現在也會選擇從周邊港口出貨。”曹靜波說,往上可以前往青島、大連港,往下可以到寧波港等。
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開局平穩。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4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7%。其中,出口5.23萬億元,增長13.4%;進口4.19萬億元,增長7.5%。
李魁文表示,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外貿穩增長面臨諸多風險挑戰,但我國外貿韌性強、潛力大的特點不會改變,在去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實現全年保穩提質的外貿發展目標仍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4月11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下發《關于切實做好貨運物流保通保暢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各地區“不得隨意限制貨運車輛和司乘人員通行,不得以車籍地、戶籍地作為限制通行條件,不得簡單以貨車司乘人員、船員通信行程卡綠色帶*號為由限制車輛船舶的通行、停靠。
交通運輸部近日發布《關于切實加強水路運輸保通保暢有關工作的通知》也提出,要求各地交通運輸部門和中國港口協會、中國船東協會等單位,按照做好貨運物流保通保暢的工作要求立即開展自查自糾,各地特別是長三角三省一市,對不符合《通知》要求的做法,堅決做到立行立改,并及時對外公布經批準確需保留的防疫檢查點信息。
同時要全力以赴保障上海港暢通運轉。協調國際班輪公司保障在上海港掛靠的航線航班和艙位投入,不得隨意減少掛靠上海港;督促貨主、貨代企業盡快從港口提離本地集裝箱貨物;用好集卡車輛電子通行證,保障集卡車輛進出港暢通。